0
当前位置:首页 - 咖啡文化 - 星巴克VS中国茶馆 咖啡PK茶叶(二)

星巴克VS中国茶馆 咖啡PK茶叶(二)

  作者:圣托网  时间:2011年05月26日  浏览次数:2669 次

什么企业容易失败?

  就是那些缺乏考核机制的企业,尤其在中国。研究表明:2/3的成功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和保持长久的客户关系。相比之下,那些业绩较差的公司,这方面做得就很不够,他们更多的精力是放在降低成本和剥离不良资产上。

  而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考核体系和激励制度的基础是是建立一套有效的标准体系。这种标准体系使企业的发展比较稳健,同时又能使企业再扩张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星巴克认为培训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保证标准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执行的唯一手段。在2001年,星巴克共进行了190万小时训练,平均全球每个员工每天要接受近1小时的训练。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与消费者进行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生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24小时培训,包括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咖啡生需能够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进行眼神接触。

  训练,是星巴克成功的印记。星巴克把咖啡店的经营拆解,把每个环节训练成员工的反射动作。员工一进入星巴克,除了要学习每种咖啡豆的知识,还要熟背每杯浓缩咖啡要煮23秒,拿铁的牛奶至少要加热到华氏150度,但是绝不能超过170度。不过,训练人员鼓励大家做做咖啡吧台后的科学家,试着把牛奶加热到华氏190度尝尝,就知道顾客的抱怨从何而来。不仅如此,对于商品陈列的方式、甚至小到打开咖啡豆包装袋、贴上包装标签这样的琐事,都有明确的规定。装好1磅的咖啡豆后,标签一定要贴在星巴克标志上方1英吋半的地方。星巴克的规定不是只有对咖啡,对人的互动也一样。顾客进门,10秒钟之内店员就要给予眼神接触,如果伙伴打翻了牛奶,不但要立刻帮忙清理,还要一面告诉他没关系,自己也曾经打翻过,才能体现星巴克的尊重文化。此外,员工除了有服装规定、不能刺青外,还要上放松课,因为要保持轻松的心情,才能煮出好的卡布其诺。

  星巴克的规定,真的是烦琐又仔细。但是也就因为如此,星巴克的消费经验才能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市场中,都同样引起了星巴克旋风。

  再看看中国茶馆[]的管理规范,我们就能发现中国茶馆[]与星巴克更大的差距在于规范化的管理。

  星巴克有咖啡生的概念,在我们国现行的茶行业中有茶艺师。但在中国茶馆[]有多少茶师能接受如此系统的培训。

  当然我们有国家茶艺师等级证书。国家劳动部推行的国家37个特有职业工种等级培训之一。共分为初级茶艺师、中级茶艺师、高级茶艺师、茶艺技师、高级茶艺技师五个等级。其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茶艺从业人员能力、资格的认定。严肃和规范的茶艺师职业培训,将会有力地推动茶业的发展。

  在中国茶馆[]的实际运作中应结合已有的国家茶艺师等级要求,制定出符合市场化要求具体措施。但目前中国茶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实际上企业的竞争就是人的竞争。只有确立人力资本在市场销售终端中的位置,只有通过培训、激励、约束机制的不断完善,才能缩小中国茶馆[]与星巴克在管理上的差距。

  其实在标准化方面,中国在茶叶生产方面已经有很严格控制的系列标准。我们国对茶叶标准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作为出口创汇的重要项目,中国茶叶近几年的茶叶质量控制方面都做了更进一步的努力。而由于茶叶进口国的标准普遍制定得比生产国严,尤其在茶叶卫生指标方面,因此我们中国的相关部门与企业对茶叶质量更是做了更为严格的控制。

  与茶叶生产不同的是,现在我们国的茶馆[]的标准化管理方面还是空白。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导入运作中确实有一套较成熟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办法,保证了企业的发展比较稳健,市场运作有效。在中国销售终端的运作中,宝洁公司也是以一整套标准化管理示范为中国的本土企业树立了榜样,其在中国日化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居高不下,这些标准化的管理办法值得中国茶界同仁好好的研究,制定出适合我们国茶馆[]的标准化管理标准和办法。

  其实在我们国的茶中有一个茶候的概念,即:品茶的用水、用茶、器皿、氛围,这四要素构成了茶候,这是古人对品茶要求的的认定。我们以为在茶候的基础上再加上:用人的要求,宣传教育培训的要求,资本和产权的要求,管理办法等内容,就可以制定一套《中国茶馆[]标准化管理办法》。笔者愿意与有识的同仁合作来完成这件作品。让处在无序状态下全国各地茶馆[]有章可循,从而提高中国茶馆[]的竞争能力,改变目前零散、独立的市场运作格局。

  只有做到了标准化,中国茶馆[]成功才容易拷贝。投资人也会因为管理变得更为透明,而对中国茶馆[]投资有更进一步的投资兴趣。

  中国茶馆有哪些优势能够打败星巴克?

  体验经济学家派恩先生指出:"所谓体验就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以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可回忆的事件"。一项消费服务被赋予个性化之后,变得值得记忆。所以,一项消费服务的顾客定制化,就使它成为一种体验。星巴克良好的店堂环境,迎合了现代人文化消费的需求,提高了商品(服务)的外在质量和主观质量,使商品(服务)的形象更加完美,顾客在听、看、嗅的过程中,产生喜欢的特殊感觉,作为提供产品与服务的星巴克真正把这种感觉传递到了顾客的心中。

  如果要问中国茶馆[]有哪些优势?

  首先要谈的就是中国茶馆[]的文化。

  当然谈中国茶馆[]的文化和体验,是个很难的题目。问题不仅在于中国的地大物博,各种民俗民风相异,品饮茶的方式非常多,而且很多民俗的茶文化风情经过几代人都没有考证采编完成。另外关键还在于品饮茶的人必须参与其过程,真情实景,亲临其境,再三品味、观察和投入,完整的展现茶文化内容和体验还必须是有心得之人才行。

  从茶文化的历史角度挖掘,可以追溯到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清谈之风盛行,先是几个人在家饮茶喝酒聊天,接着就到一个专门的场所去,这个场所叫茶寮,可饮茶住宿,就是中国的早期茶馆。饮茶成为风尚初始于唐代的寺院。那时佛教盛行,寺院专设有茶堂,是众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饮茶品茗的地方。寺院中以茶供养三宝(佛、法、僧),招待香客,逐渐形成了严格的茗饮礼仪和固定的茗饮程式。北宋茶肆业的兴盛,茶肆规模的扩大,必然要促使茶馆的经营机制趋于完善。宋代茶坊大多实行雇工制,茶肆主招雇熟悉烹茶技艺的人,称为茶博士,进行日常营业。茶馆在中国形成了。茶馆的真正鼎盛时期是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康乾盛世,清代茶馆呈现出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观,不仅数量多,种类、功能皆蔚为大观。当时的北京有王者气度的大茶馆红极一时,这些大茶馆都可赶车入内停车,有各自的王公贵族茶客,当时是旗人统治,清代盛行宫廷的茶饮自有皇室的气派与茶规。除日常饮茶外,清代还曾举行过四次规模盛大的千叟宴。其中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帝在位最后一年召集所有在世的老臣3056人列此盛会,赋诗三千余首。乾隆皇帝还于皇宫禁苑的圆明园内建了一所皇家茶馆,与民同乐。北京的郊外有野茶馆,清净幽雅,供路人歇脚饮茶的。北京的清茶馆则是以卖茶为主,兼职业介绍所,介绍各种手艺人。北京的书茶馆就是后来老舍茶馆的那种,听书听戏喝茶聊天,发发牢骚,今天叫侃大山,常客多为下岗的官僚、商人、帐房先生。北京的棋茶馆茶可多为市井平民,设备简陋,长方形木板铺在砖垛上,上画棋盘格,饮茶对弈,暂时忘却生活的压力和苦恼。

分享到: